【反响】铭记历史守初心 薪火相传育新人——新应职辅导员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5-09-04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10

回望烽火、致敬英雄,守护和平、奔赴新程。80年前的浴血荣光昭示世人,中华儿女有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的勇气,有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信念,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直播间里的盛大阅兵尽显新时代风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强大的能力、坚定的信心应对发展路上的各类考验,任何干扰、任何阻挠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脚步!

图片

现代健康学院辅导员:阿加尔·艾力木赛力克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岁月仍历历在目。无数先烈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用生命筑起民族脊梁,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响彻寰宇。

未来,我会继续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青春奋斗,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助力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片

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王帅

我将告诉我的同学们,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激励我们把机床精度再提高 0.01 毫米的力量。在实训车间,我们调试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强国必须强技”的信念;在宿舍夜谈,我们讨论的不仅是战术,更是“民族复兴、强国有我”的担当。新时代的学子,要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每一次实训、每一次创新,用技能守护和平,用匠心致敬英雄,让抗战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焕发新的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

艺术学院辅导员:刘莹莹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深知“以史为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要让青年学子读懂:胜利从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亿万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结果。

未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让抗战精神成为他们攻坚克难的底气,用青春力量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胜利篇章”。

图片

园林与旅游管理院辅导员:周玉溪

作为一名辅导员,传承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育人力量。我将通过讲好历史、立足课堂、引导实践,让学生铭记先辈事迹,以抗战精神为指引,扛起时代责任,读懂精神内涵,成长为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让民族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图片

纺织服装学院辅导员:王莉娜

作为曾服役于武警新疆总队机动第二支队的特战女兵,也是纺织服装学院的辅导员,站在这里,我对“和平”与“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年,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在烽火中撑起民族的脊梁;如今,我们在校园里钻研纺织技艺、设计服装蓝图,这份安宁正是先烈们用牺牲换来的馈赠。

传承抗战精神,于我们而言,是实训时对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是面对挑战时“不放弃、不退缩”的军人底色,更是把专业所学融入强国实践的自觉。作为辅导员,我会带着部队的锤炼与初心,和同学们一起,让针线里藏着匠心,让青春里写满担当,以奋斗告慰先烈,用行动续写荣光。

图片

传媒艺术学院辅导员:蔡桃红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回望,那段由鲜血与信念铸就的记忆,不仅是民族的精神丰碑,更是传媒人肩负的特殊使命——用镜头守护真相,用传播延续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通过主题班会、红色观影、抗战精神分享会等形式,让青年学生从“历史旁观者”变为“精神传承者”,理解胜利背后“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密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与“阐释者”。当抗战老兵的口述逐渐淡去,当历史档案在时光中泛黄,我们手中的摄像机、笔下的文字、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图片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袁天鑫

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更需守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铭记历史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要从先烈精神中汲取力量 —— 在课堂上传递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读懂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训,明白 “技能强国” 的意义;在育人中践行使命,鼓励青年以专业本领为刃,以奋斗姿态为盾,让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在我们手中愈发坚实。80载岁月流转,精神永不褪色,这便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

图片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考赛尔·卡马勒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筑牢的民族脊梁,至今仍给予我们震撼与力量。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深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份胜利不仅是民族的荣光,更是培育青年家国情怀的精神富矿。

如今的青年,生逢盛世,更需扛起使命。我会继续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学习与实践,让抗战精神成为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春底色。

图片

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可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有义务有责任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我要引导学子们深刻认识到,如今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他们应从抗战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力量,自觉地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个人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之中。激励他们锤炼技能,以工匠般的精神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