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喀什大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热情。7月7日至13日,一支由10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喀什地区莎车县艾力西湖镇巴扎村,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需求,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了一堂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
图为 合影现场
实践首日,学子们走进万寿菊种植基地,与村民一同俯身采摘。金黄花海中,汗水浸透衣衫,却让“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有了具象注解。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产业,唯有亲身体验农耕辛劳,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振兴,青年何为”的时代命题。午后的普通话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读词句,让团队成员深切认识到:语言是打通城乡壁垒的关键,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工程。
图为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青年传承文明的责任。团队成员走进孤寡老人家中,擦窗扫地、整理杂物,在陪伴中倾听岁月故事,用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精神;与孩子们开展“红领巾小课堂”,在游戏与教学中播撒知识种子,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意落地生根。
图为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作为护理专业学子,团队更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健康安全讲座上,从心血管养护到急救技巧,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将课本理论转化为村民急需的“健康指南”。
图为 开展村民急需的“健康指南”活动现场
在莎车县艾力西湖镇托格拉克兰干村开展的党团日活动中,学子们与孩子们共诵红色诗句、同玩主题游戏,“我爱我的祖国”的童声在乡村回荡,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幼小心中悄然萌芽。这场跨越年龄的精神对话,既是青年一代对红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生动作答。
从清扫街道扮靓乡村颜值,到整理资料沉淀实践成果,七天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更反映出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团队成员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图为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这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历练,更是一堂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成长课。正如学子们在总结中所写:“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从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