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模式夯基础 职教改革展新篇——学院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成果展示

机电工程系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211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定位与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出台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的对接产业发展,审视办学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剖析自身课程体系建设,把关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的应用性改革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抓手。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因此课程的应用性改革与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对接产业发展服务好区域性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的对接不够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协同育人的模式仍然停留在资源整合的浅层面,致使现阶段我国生产技术技能服务人才人岗技能不匹配、技能不够硬的问题日益突出,综合职业能力水平依然偏低。为此各高职院校都围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了积极探索。

新疆天棉基业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生产规模较大的棉纺生产企业,主营业务为纱线、坯布、针织服装的生产、销售以及在纺织技术领域内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电工程系与新疆天棉基业纺织有限公司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校企双元育人的“三合”实践模式探索,目前共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班项目1个、现代学徒制班3届、开发专业核心课程8门、开发专业实践指导书2门、联合申报发明专利1项,已与企业建立了良好且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以应用性就业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调研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企业调研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进行“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与整合,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的应用型特点更加突出,经过调研论证我系利用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平台,对天虹机械班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心的符合学徒制特点的整合和编排。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主,大量的增加符合区域性岗位特点的具备“工作过程系统化”特征的实践内容,进一步对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已就业为导向的强化塑造,真正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双元”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设计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并不断增加实践学时比例,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的课时明显增加,实践的内容难度明显提高,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运行”模式,采用“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高职教育本质是“做人+技能+知识”的理念。

(三)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学院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工作,机电工程系与新疆天棉基业纺织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效的沟通机制,依托“三合”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构建“行动体系”课程,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实训场地与岗位的交替,教学主体实现了教师到学生的过渡。

      三、成果成效

(一)构建了具有鲜明学徒制特色的教学运行及课程实施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工学交替、双主体育人、共同考核评价是学徒制教育运行及课程实施的特点。落实“三合”模式下的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该案例是在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平台上展开的研究。通过企业调研、立足岗位、立足企业员工培养实际,构建学徒培养规律体系(初级、中级、高级);紧紧依托岗位筛选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任务、序化知识体系,构建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特点、符合学徒培养规律、工学交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本课程、综合课程、提高课程);以实际岗位内容、技能要求为考核要点,搭建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平台。最终构建了具有鲜明学徒制特色的教学运行及课程实施体系。

(二)为职业教育其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方法参考

如果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就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上一种具体的课程模式,课程是教育的中心要素,教师要围绕着课程,而硬件建设也要围绕着课程,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目的在于服务于区域性经济,培养的人才以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应用为主。“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课程的构建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岗位、知识结构的序化以岗位工作的过程为主,它涵盖了职业资格,涵盖了工作任务,涵盖了职业活动,凸显了过程性的职业结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学术思想为基准,结合院校、区域性产业特点展开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具体要求。

(三)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迈进的步伐

2021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要以此为依据,本案例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显著的特征是行动体系课程的成功构建,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本身就赋予了课程的层次性,这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徒由初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层次路径是一致的,该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实现了无缝对接,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该课程体系构建的学术思想“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强调课程的构建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岗位、知识结构的序化以岗位工作的过程为主,它涵盖了职业资格,将职业资格内容贯穿到了课程构建的全过程。这实际上是推行1+X证书制度,配套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课程体系反映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证书体系反映的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的水平,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证书体系一般也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这与本成果的课程体系中基本课程、综合课程、提高课程在架构上是一致的,可以共同为人才培养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培养规律和层次体系服务。本案例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迈进的步伐。

 (四)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近年来多家企业主动与我院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90%以上,位居全校前列。

(五)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2016年以来,机电工程系依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一优势专业,先后完成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申报、自治区级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立项、参与自治区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项目一项、发表文章数十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获得横向课题立项4项、获批学院级重点课题立项一项,完成专利发表4项、获得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奖项9项,连续三年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连续两年携手企业举办院级技能大赛。

(六)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近三年来,成果完成人先后获得自治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带动多名青年教师完成了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经验总结

目前,学院机电工程系与新疆天棉基业纺织有限公司的合作已经走深走实。随着联系更为密切,合作更加深入,回顾取得的阶段性的成绩,现凝练几点经验予以共享。一是区域性明显、应用性突出: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区域性产业群为依托,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展开工作过程下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不但落实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而且还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自身特色。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牢牢把握住服务于区域性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基本职责这一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深入企业调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构建适应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三是落实“三合”模式,提升人才质量:有效推动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将使得深化校企合作真正转向成果化,也将为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应用展望

(一)扎实落实“三合”模式,使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率先在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得以应用,丰富了学徒制课程体系,在三年多来的课程开展来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符合“产教融合”学徒制试点项目的特点,符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共设课程、共享资源、合作生产的宗旨,符合“工学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生专业实习与企业专业实践相融合,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基本要求。

    (二)该课程体系得到了很好的社会评价。特别是在“工作过程”导向下进行的区域性企业调研在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的同时,也获得了企业高度的认可和评价。企业认为学校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下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要求在哪里,学校的课程教育培养点就立足在哪里,这充分彰显了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育人的理念与思路。

(三)依托新疆优质棉花基地,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当地棉纺织行业人才匮乏的形势日趋严峻。为此,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将与新疆天棉基业纺织有限公司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一起共建现代学徒制班,培养新疆棉纺企业紧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推进产业发展。